學生園地
編採小組
路徑: 主頁 學生園地 編採小組
吳康民主席專訪

吳康民主席專訪

吳康民,1926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,1947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化學工程系。旋赴香港培僑中學任教,1958年擔任該校校長,至1985年專任校監迄今。 1975年籌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,並被選為創會會長,現為該會名譽會長。 1997年任培僑校董會董事長。 2005年擔任管轄培僑中學、培僑小學及培僑書院的培僑教育機構董事會主席。

採訪同學:吳主席,你當年為什麼要創立培僑中學?你有什麼具體目標?

吳主席:以前我曾想創立報社,但在1946年,我們決定在香港創立學校,原因是要連結海外愛國華僑以及香港愛國青年,使兩者呼應國內的革命形勢。我們創立的不是一所只求利益收入的學校,更不是一所以牟利為目標的學校。建立這「愛國基地」去招收有愛國思想的學生,培養他們成才,讓其能為中國盡一份綿力,而這一切都是報社無法實現的。

正是因為我們重視文化意識,重視品行,所以當時無論是支持我們的,還是與我們政治立場不一的,都不得不承認我們培僑中學是一所正派學校,培育出來的學生成器成才,成為國家的棟樑,這個成果真的令人驕傲自豪!

採訪同學:吳主席,當時政府打壓愛國學校相當嚴重,你是如何堅持讓培僑走下去的?

吳主席:當年港英政府認為愛國學校的思想教育對自己不利,故對所謂「異類」的愛國學校施行打壓,那是一段漫長又艱苦的回憶。

「1958年,港英政府以進行政治活動的理由把當時的校長逮解出境,令他永遠回不了香港。接着我做校長的日子也不好過,經常有港英政府派來的人監視着,那時年輕還試過擺脫他們!我從沒想過放棄,越是艱苦越要掙扎求存,考慮更多的是絕不能辜負支持培僑的家長和學生!三年間,大多數做的士司機的家長利用他們對地理神通廣大的認識通風報信,告知我們消息。記得自己從僑冠大廈逃出時,都是家長們第一時間通知我才能成功,他們還讓出自己的家給我躲在裏頭!正是家長、老師和學生合力維護校園,我們培僑才有今天!」

採訪同學:原來如此!吳主席,回歸前後培僑已經有了小學和中學,可以說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機制,為何還要創立培僑書院呢?

吳主席:我們在1946年建立了培僑中學,在2000年就建立了培僑小學,當時我覺得培僑應該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學校。而到了2005年,這個想法促成了中小學合辦的一條龍學校——培僑書院的建立。我相信輔以英文和普通話為主要的教學語言,學生能夠培養出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的能力,這無論對本地升學或是對外國升學都有相當大的幫助!

採訪同學:那麽建立培僑書院後,培僑教育機構還有沒有再進一步發展的構思?

吳主席:現在要有進一步的發展,如建立大專學院、幼兒園等,一點也不容易,都需要人力、物力、財力。以現在我們經營三所學校的情況來看,並沒有足夠的條件,因此難以繼續發展。

而且,我現在感覺九十歲的自己已經力不從心,無法像往年建立培僑書院那樣親力親為。我希望將來自己寫在報章上的期望,能夠由培僑的年輕一代去實踐。

採訪同學:我們也希望這個願望能夠實現!吳主席,你希望培僑培養出怎樣的青年呢?他們在社會有什麼作用? 

吳主席:我希望培僑的青年能具有國際視野!擁有國際視野尤其重要。書院之所以是以普通話和英文為教學語言,是因為我希望今後書院的青年能夠排除語言的障礙,與世界不同的人交流,培養寬闊的眼​​界和多角度的思維。我期望將來書院的青年能夠成為卓越的人才,無論在學術、工商或科技上都有一番作為,而培僑教育的工作,也對國家和社會貢獻更多更大!